鼻孔,流鼻血,生地,水牛角,鼻腔

提問: 流鼻血 問題補充: 我媽媽今年有50多歲,每次睡的晚了點(正常9點睡,如果過了10點就晚了)或是上了火,第二天就會流鼻血,而且很多,能有100ML左右的樣子或更多,我很是擔心,大家幫我看看是怎么回事,有什么辦法防止呢? 医师解答: 你應該帶你媽媽去正規醫院耳鼻喉科就診,經過檢查,明確病因及時治療。推薦一文,供你參考: 鼻衄 流鼻血,醫學稱“鼻衄”,多由于“肺燥血熱”,引起鼻腔干燥,毛細血管韌度不夠,破裂所致。如不及時治療,遷延發展,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,如鼻黏膜萎縮、貧血、記憶力減退、視力不佳、免疫力下降,甚至會引起缺血性休克,危及生命。證名。指鼻出血。《內經》對此有豐富的論述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:“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”但“鼻衄”之證名,則見于《千金要方》卷六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:“衄者,因傷風寒暑濕,流動經絡,涌泄于清氣道中而致者,皆外所因。積怒傷肝、積憂傷肺、煩思傷脾、失志傷腎、暴喜傷心,皆能動血,隨氣上溢所致者,屬內所因。飲酒過多,啖炙煿辛熱,或墜車馬傷損致者,皆非內、非外因也。”鼻衄,食少體倦,而赤,神情恍惚者,宜茜草丸、伏龍肝湯施治;鼻衄量多者,宜茅花湯。外治可用十散塞鼻,山梔炭吹鼻,白礬末吹鼻等法,又可用溫水浸足法。陰虛衄血者,宜用大劑量生地煎服。此證可見于鼻病、高燒病證、血液病、風濕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肝硬化、多種傳染病。參見衄、衄血條。小孩活潑好動,經常無意間會 傷鼻子,引致流鼻血。此外,他們亦可能因好奇將異物塞進鼻孔,令鼻黏膜破損。上述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,所流出的血量很小,無須過份擔憂。 至于為什么在冬天流鼻血特別嚴重,主要是在寒冷的天氣下,我們喜歡吃一些熱騰騰的食物,在進食時,陣陣的熱氣會令鼻腔內的血液加速運行,若鼻黏膜天生較薄或因曾經受傷,則容易流鼻血。此外,在寒冷干燥的環境下,我們需要更多血液流經鼻腔,以提高溫度和濕度,鼻黏膜的微絲血管因而容易充血,引致流鼻血。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,流鼻血的成因可分為燥熱及虛弱兩類。如果你除經常流鼻血外,亦患有鼻敏感,流出黃色或綠色的鼻涕,又或嘴唇經常殷紅、有口氣,便是很燥熱。首先當然要清熱,更重要的是平日不要讓他吃過量香口的食物,零食如巧克力、曲奇餅、薯條等,亦非常燥熱,應盡量少吃。 成人流鼻血處理方法: 1.在止流之前應先將血塊擤出,以免因傷口無法閉合而無法止血。 2.以去充血劑或鼻腔噴液將棉花沾濕,塞入鼻孔可幫助止血,白醋也行。 3.用手指捏住部分的鼻肉,持續壓緊五至七分鐘,可幫助止血。 4.坐直,以免血液流到喉嚨。 5.冰敷可促使血管收縮,減少流血。 6.血液凝結后,將形成血塊結痂,此時最好不要挖鼻孔,以免剝落結痂,造成鼻血復發。 7.涂抹抗生素或類固醇軟膏,可止癢也可防止黏液干硬。 8.左(右)鼻孔流血,舉起右(左)手臂,數分鐘后即可止血。 9.將流血一側的鼻翼推向鼻梁,并保持5~10分鐘,使其中的血液凝固,即可止血。如兩側均出血,則捏住兩側鼻翼。鼻血止住后,鼻孔中多有凝血塊,不要急于將它弄出,盡量避免用力打噴嚏和用力揉,防止再出血。 10.患者左(右)鼻孔流血時,另一人用中指勾住患者的右(左)手中指根并用力彎曲,一般幾十秒鐘即可止血;或用布條扎住患者中指根,左(右)鼻孔流血扎右(左)手中指,鼻血止住后,解開布條。 11.取大蒜適量,去皮搗成蒜泥,敷在腳心上,用紗布包扎好,可較快止血。 12.讓患者坐在椅子上,將雙腳浸泡在熱水中,可止鼻血。 13.如經常流鼻血,需去醫院進一步診治。 鼻衄的辨證論治肺經熱盛型【證見】 鼻中出血,點滴而出,色鮮紅,量不甚多,鼻腔干燥掀熱感。或兼見咳嗽痰少,口干身熱。舌尖邊紅,苔薄白而干,脈浮數或數。【治法】 疏風清熱,涼血止血。【方藥】 1.主方桑菊飲加減處方:桑葉12克,菊花12克,連翹12克,黃芩12克,桔梗12克,牡丹皮15克,白茅根15克,蘆根15克,梔子炭1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若咳噘痰稠者,加瓜蔞仁、浙貝母、冬瓜仁各15克。2.中成藥牛黃上清丸,口服,每次1-2丸,每日2次。黃連上清丸,口服,每次1丸,每日1—2次。羚翹解毒丸,口服,每次1丸,每日1~2次。胃熱熾盛型【證見】 鼻中出血,量多,血色鮮紅或深紅,鼻內干燥,口干口臭,煩渴引飲,大便燥結,小便短赤。舌質紅,苔黃厚干,脈洪大而數。【治法】 清胃降火,涼血止血。【方藥】1.主方犀角地黃湯加減處方:生地黃15克,赤芍15克,牡丹皮15克,知母15克,生石膏30克,水牛角60克,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臨床上宜加白茅根15克、側柏葉15克、旱蓮草15克。大便秘結者,加大黃10克、瓜蔞仁15克。2.中成藥牛黃解毒丸,口服,大蜜丸每次l一2丸,每日2—3次,片劑每次2—3片,每日3次。水牛角濃縮粉,口服,片劑每次8片,每日3次;散劑每次1.5~3克,每日2次。肝火上逆型【證見】 鼻衄量多,血色深紅,頭痛頭暈,口苦咽干,胸脅苦滿,面紅目赤,急躁易怒。舌質紅,苔黃,脈弦數。【治法】 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【方藥】1.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:龍膽草15克,梔子15克,黃芩15克,生地黃15克,赤芍15克,柴胡10克,車前子10克,水牛角60克。水煎服。血量多者,可酌加白茅根15克、仙鶴草15克、旱蓮草15克。口干甚者,可選加麥冬15克、玄參15克、知母15克、葛根30克。2.中成藥羚翹解毒丸,口服,每次1丸,每日l~2次。水牛角濃縮粉,服法同“胃熱熾盛型”。夏桑菊沖劑,口服,每次1~2包,每日3次。龍膽瀉肝口服液,口服,每次1支,每日3次。肝腎陰虛型【證見】 鼻衄色紅,時作時止,量不多。口干少津,頭暈眼花,耳鳴,心悸,失眠,五心煩熱。舌質嫩紅或紅絳而少津,舌苔少,脈細數。 【治法】 滋養肝腎,涼血止血。【方藥】1.主方知柏地黃湯加減處方:知母12克,黃柏12克,牡丹皮15克,澤瀉15克,山茱萸12克,生地黃15克,旱蓮草15克,藕節15克,阿膠10克。水煎服。2.中成藥六味地黃丸,口服,大蜜丸每次1丸,小蜜丸每次9克;水蜜丸每次6克,每日2次;片劑每次5片,每日3~4次。知柏地黃丸,口服,大蜜丸每次1丸,小蜜丸每次9克,水蜜丸每次6克,每日2次;片劑每次6片,每日4次。脾不統血型【證見】 鼻衄滲滲而出,色淡紅,量或多或少。面色不華,飲食減少,神疲懶言。舌淡苔薄,脈緩弱。【治法】 健脾益氣,攝血止血。【方藥】1.主方歸脾湯加減處方:黨參15克,黃芪15克,茯苓15克,當歸10克,白術10克,遠志10克,艾葉10克,阿膠10克,側柏葉12克,地榆炭12克,炙甘草6克。水煎服。2.中成藥歸脾丸,口服,大蜜丸每次1丸,小蜜丸每次9克,水蜜丸每次6克,每日3次。兼證除按以上五型辨證治療外,不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鼻衄,若出血多者,出現血虛之證,如面色蒼白、心悸、神疲、脈細等,宜配合和營養血之法,可適當加入黃精、何首烏、桑椹子、生地黃等養血之品;若陰血耗傷,涉及陽氣,以致陽氣衰微者,應用補氣攝血之法,救逆扶危,選用獨參湯或參附湯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ensh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